山河為證,歲月為名。
2001年1月10日,宣城撤地設市慶典隆重舉行;今天,我們迎來撤地設市二十周年。
撫今追昔,這是意氣風發的新時代——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歷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跨越“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奮筆書寫“兩個更大”宣城高分答卷。
回望來路,這是砥礪奮進的新征程——
在歷屆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眾志成城抗擊2003年“非典”,齊心協力戰勝2008年冰雪災害,堅決打贏2020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戰勝嚴重洪澇災害考驗,“三大攻堅戰”捷報頻傳,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盤點收獲,這是寫滿精彩的新長卷——
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點亮宣城;2015年高鐵來了;2017年全國文明城市首創首成,2020年復檢連戰連勝;宣城“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闊步向前……
在昨天與今天的交匯點上,讓我們回顧二十年激情澎湃的歲月,重溫二十年實干篤行的歷程,鋪展這一張280萬宣城人民共同寫就的新時代新宣城新答卷。
新答卷 大數據蘊含高質量
新時代新宣城新答卷,數字映證實力,成就展示輝煌。
2020年,又一個五年計劃收官之年,也是撤地設市二十周年的大考之年。
綜合實力考出好成績,先看大數據。
——地區生產總值2000年為151.97億元,在2016年、2019年先后跨過1000億元和1500億元大關,增至2020年預計1650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
——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10.42億元,增至2019年的254.7億元。
——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新建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連續4年居全省第1位。
——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4年穩居全省第4位。
數據背后蘊含深意,昭示經濟發展高質量。
撤地設市以來,從宣城海螺水泥項目建成、國投宣城電廠投產發電,到投資近百億的績溪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投入運行、橫跨東西的“電力天路”宣城±1100千伏古泉換流站成功通電……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為全市發展提供了骨干支撐。
一切盯著項目看、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扭住項目干,一個個大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尤其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戰贏”的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企業復工復產,抓“六穩”促“六保”,育新機開新局,穩投資增動能,實施億元以上項目750個,完成投資700億元。
這是前進的足音,更是發展的節拍。
2月29日,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我市參加全省貫徹落實“六穩”重大項目2月份集中開工復工,集中開工項目32個,總投資63.2億元。
3月25日,參加全省第三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集中開工項目31個,總投資52.8億元;
4月15日,參加全省第四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集中開工項目27個,總投資67.8億元;
5月16日,全省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暨第五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宣城分會場活動,集中開工項目23個,總投資87.9億元;
6月20日,參加全省第六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分會場活動,集中開工項目22個,總投資76.8億元;
8月29日,全省推進災后恢復重建暨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宣城分會場活動,集中開工項目15個,總投資29.7億元;
9月26日,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暨全省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宣城分會場活動,集中開工重大項目24個,總投資79.6億元;
10月16日,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暨全省第十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宣城分會場活動,集中開工項目13個,總投資28.19億元;
11月28日,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暨全省第十一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宣城分會場活動,集中開工項目11個,總投資57.9億元;
12月12日,加快實施數字經濟賦能暨全省第十三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宣城分會場活動,集中開工項目10個,總投資22.9億元……
在大項目帶動下,工業強市實現新突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8戶,總數達1476戶,均創2017年以來新高。
在大項目帶動下,創新動能加速成長。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80家,居全省第6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519戶,居全省第3位。城市創新能力居全省第6位,電商指數居全省前列。
2020年,市委市政府1號文件,即《關于全面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一年來,全市共招引69個科創團隊,其中28個團隊入選省級扶持團隊,居全省第3位。
7月28日,宛陵科創城開園,這是承載著厚望的新興熱土。開園以來,已申報成功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平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宣城),吸引科技企業、人才團隊80余家(個)。
讓我們把視野放得更寬——
在市本級經濟建設主戰場,市經開區“十三五”收官之年,簽下大單連連。宇航智能制造、龍元建設等超10億元大項目、好項目落戶,長三角智能家居產業園開工建設,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30強中居15位;
在宣城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完成10.9平方公里產業集聚,農產品供應鏈、“羽絨+”全產業鏈、數字經濟創新鏈三大主導產業年銷售突破260億元;
在宣城高新區,新開工項目63個,投產項目38個,正加快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百億級”主導產業集群……
2020年,全市新簽億元以上項目450個,實際到位省外資金951.8億元。
讓我們把視線拉得更長——
2019年“新春第一會”,全市工業強市暨招商引資工作推進大會首次表彰了夏鼎湖等20名宣城“功勛企業家”和安徽中鼎控股(集團)等50家“明星工業企業”。
2020年3月5日,全市工業強市暨招商引資推進大會表彰綜合實力“十強”工業企業、高成長性“十快”工業企業、科技創新“十佳”企業、招商引資“十新”項目。
寧國、廣德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躋身全省制造業發展綜合10強縣(市)。5個縣(市)獲得“安徽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授牌。中鼎集團、司爾特肥業、廣信農化入選2020年安徽省民營企業制造業綜合百強。
讓我們把視角看得更深——
這20年,重點改革縱深推進,僅“十三五”期間,就完成重要改革事項427項。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全面完成,所有村均實施“三變”改革。在全省率先全面實施林長制、河(湖)長制。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贏。2020年,我市推進省級創新型城市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新型政務服務“皖事通辦”市級平臺。“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實現全覆蓋,全程網辦事項1.4萬個,居全省第1位。在全省首創設立“企業家日”,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專項行動和“五員”幫扶工程,營造“四最”營商環境。
新答卷 大格局融入一體化
新時代新宣城新答卷,盡顯開放格局,一體化深度融入。
從建市之初“融入蘇浙滬經濟圈”起步,到二十年一以貫之的“東向發展”;
從列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入南京都市圈,到位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之一,成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
年輕的宣城市始終敞開開放的胸懷,堅定邁開東向的大步,吹響“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的嘹亮號角,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推進“一地六縣”綠色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規劃建設。
彈指一揮間,這些關鍵節點,在宣城答卷上尤為矚目——
2018年11月,市委四屆六次全會作出《“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推進宣城高質量發展的決定》。
2019年1月,市委四屆七次全會再次確立“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為工作總抓手。
2019年7月,市委四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宣城行動計劃》,在全省率先印發出臺,明確以綠色發展樣板區為引領,著力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先進制造基地、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和生態文化旅游基地。
2020年10月16日,市委四屆十一次全會通過《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奮力交出“兩個更大”宣城高分答卷的決定》。
10月19日,在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之際,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率隊來我市專題調研,在宣召開“一地六縣”合作區規劃建設座談會。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調研之深,在宣城歷史上前所未有。
12月25日,市委四屆十二次全會提出,“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不僅是全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號工程”,更是建設現代化美好宣城的重要突破口和發力點。作為“一地六縣”的重要組成和安徽主戰場,一定要增強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以實干實績回報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厚愛。
彈指一揮間,這些高光時刻,在宣城答卷上熠熠生輝——
2013年8月,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成為都市圈八市之一;
2018年6月,宣城與上海松江、杭州、嘉興、金華、湖州、蘇州、蕪湖、合肥九市共同發布G60科創走廊《松江宣言》;
2018年9月,全國首張異地辦理營業執照在我市發出;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G60科創走廊擴大開放政策發布會上,我市與八城共同發布“擴大開放30條”;
2019年6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成果發布,區域一體化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爐,宣城位列長三角一體化27個中心區城市;
2020年11月,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同意宣城市成為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觀察員城市;
2020年11月,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以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政策發布會上,九市共同發布《關于支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以頭部企業為引領推動產業鏈跨區域協同合作的實施意見》。
彈指一揮間,一個又一個美好愿景已化為生動現實,在宣城答卷上留下精彩注腳——
2014年,宣城海關開關、商檢開檢;
2016年,全省首個公路無水港“宣城無水港”建成;
2019年,皖東南保稅物流中心(B型)封關運營,進出口額現已突破10億元;
2020年,宣城(上海)科創中心、人才大廈項目落戶上海市松江區。我市成立上海市安徽商會分會,簽約全省首個長三角融合產業城項目……
這是對標滬蘇浙的堅實步伐——全市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均與滬蘇浙園區簽署戰略協議,承接產業轉移。新建億元以上項目長三角占比達80.3%,在建項目到位長三角資金增長16.4%。全域推行長三角“一網通辦”,與上海市虹口區、無錫、常州、湖州、南京都市圈等簽署醫療、人社、文旅、人才等合作協議。
這是融入長三角的現實成果——宣州經開區成為崛起的皖蘇邊界產業新城,郎溪經開區爭當“一地六縣”排頭兵,廣德電子電路產業園向著千億產業高地進發,寧國經開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基地,績溪經開區東接東向東融東聯,旌德經開區加快建設健康制造產業集聚基地,涇縣要成為長三角一體化文旅度假區……
風正勁,帆高懸,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未來更可期。
2020年,我市與無錫市、常州市、湖州市以及上海光明集團簽署《共建長三角產業合作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一地六縣”合作區規劃建設已啟動綜合協調服務區和郎溪、廣德片區建設,謀劃設立安徽自貿區宣城聯動創新區,謀劃實施合作項目93個、總投資2378.2億元。
6月,上海市松江區與我市正式簽訂《關于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上海)科創中心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我市首家“科創飛地”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兩大產業,探索“研發孵化在松江、產業化在宣城”的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
12月,在上海,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宣城市人民政府和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簽訂滬皖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共建合作框架協議;
在南京,南京都市圈九市(區)簽署《共同打造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框架協議》,我市與南京、淮安市簽署《共建寧淮宣生態經濟帶框架協議》……
新答卷 大手筆帶來大提升
新時代新宣城新答卷,大手筆、大投入、大建設、大提升。
——20年,如椽大筆繪就“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
這是呼嘯而來的高鐵時代!
2015年合福高鐵宣城段開通運行,2018年杭黃高鐵績溪段開通運行,2020年商合杭高鐵宣城段開通運行,我市已有6個縣市區(除寧國市)開通高鐵。
這是全省高速公路建設的主戰場!
2010年起,一大批重大高速公路項目陸續開竣工,截至2019年底,我市高速通車里程從2000年的67公里增加到430公里,通車里程居全省第3,基本形成“三橫三縱一環”區域高速公路網。宣廣、蕪宣、銅南宣高速環繞市區,成為全省第二個建成環城高速的城市;宣貍、溧廣、寧千高速與鄰省形成“逆向等高對接”。
這是道路建設的累累碩果!
我市一級公路通車里程位居全省第5,公路路況水平連續5年居全省第1。2005年-2010年五年“村村通”工程完成超過4470公里,全市所有建制村100%通上水泥(油)路,涇縣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這是通江達海的航運新篇!
通過蕪申運河宣城段、水陽江航道和汪聯河航道整治,新增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60公里,結束我市沒有高等級航道的歷史。宣州綜合碼頭、郎溪定埠港通航,宣城逐步從一個船舶大市發展成為水運強市。
這是期盼已久的起飛!
2020年12月,蕪宣機場完成所有校驗飛行科目,將迎來首次試飛,預計首條航線于2021年一季度正式開通。作為中國民航“十三五”期間重點規劃建設項目,這個新機場將傾力打造面向長三角乃至全球的航空貨運物流中心。
——20年,丹青妙筆書寫城市建設華彩篇章。
這是揮毫潑墨的大投入!
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一直是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奮斗目標。城市建設投資從2002年的0.21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50億元,“一江一湖一山一園一區”重點項目持續有力推進。
這是大刀闊斧的拉框架!
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00年的17.3平方公里,增加至城市700多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和如今一環、二環、三環的建成區。
2017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復《宣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規劃至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100萬、建設用地規模100平方公里,“雙百”城市藍圖正一步步從紙上走向現實。
這是精心繪制的條條大道!
“三環十二射”編織城市骨干路網,2018年,宛陵路通車,城市“一環”閉合;2019年水陽江大道閉合道北段通車,城市“二環”閉合;2020年青弋江大道六標、七標等南環線路通車,城市三環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我市新建、改擴建主次干道117條計151公里,人均道路面積在全省領先。
這是一筆一畫添上的新設施!
2012年9月20日,合工大宣城校區建成開學,圓了宣城多年期盼的“大學夢”;市圖書館、規劃館、體育中心成為城市新地標;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宣城中學新校區、北師大宣城學校、市客運總站、新火車站、市人民醫院急診外科樓等一批項目,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
這是綠意盎然的城市新景!
2020年12月20日,中央生態綠地建成開放。我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從建市之初的396公頃,增至2020年的2626公頃;公園綠地由43.2公頃增至567公頃。彩螺廣場、府山廣場、梅溪公園、明鏡湖公園、宛溪河改造、宛陵湖公園、韓愈文化園、市植物園……一處處綠地,一處處景觀……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凸現“人文盛地、生態福地、興業寶地”內涵。
——20年,運筆如神彰顯城市魅力。
2004年9月,宣城被授予“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稱號。2014年通過復評,并更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文房四寶之城”。
還是在這個金秋時節,“首屆中國·宣城文房四寶之鄉文化旅游節”隆重舉辦。2009年起,我省將文化旅游節列為省政府主辦的節慶活動之一,兩年舉辦一次。
中國文房,詩意宣城。2020年10月24日,第五屆全球少年書畫藝術大會總決賽在宣城舉行,200名參賽選手相約宛陵湖畔,以書法會友,以繪畫寄情。
一路走來,列入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獲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中華詩詞之市、中國攝影之鄉……一張張流光溢彩的城市名片,讓新宣城芳華綻放、魅力四射!
這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屬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2017年,我市獲得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實現首戰首勝,首創首成!2020年,又以全省第一位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連戰連勝,奪得“兩連冠”。
皖東南大地文明新風沁人心脾,紅馬甲、綠絲帶……16萬名志愿者在戰“疫”、抗洪、創建、扶貧各個戰場,春風化雨,傳遞愛心與溫暖。
宣城好人,好人宣城,“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李夏,“全國道德模范”王直、官東,“中國好人”周會明、周東紅、毛勝利,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甘磊……一個個榜樣的力量,激蕩人心,傳播正能量。
新答卷 大民生收獲大滿貫
新時代新宣城新答卷,民生篇章寫滿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穩穩的獲得感,在一項又一項民生工程的成果里。
2007年至2019年,全市民生工程共投入各類資金506.2億元。
水潤民心。20年來,我市一步步實現“上游建庫、中游建閘、中下游治理、全流域兼顧”的水陽江流域防洪治理目標。2001年建成港口灣水庫;2003年馬山埠閘樞紐工程投入運行,2004年雙橋閘工程完工;2015年水陽江整治工程基本完工。
在2020年雨情汛情接近歷史極值的考驗中,我市取得萬畝圩口無潰堤、中小型水庫無垮壩、無重大人員傷亡的重要成果。
穩穩的獲得感,在一道又一道嚴密的社會保障線里。
社會保障實現從城鎮職工的“單位保障”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根本性轉變,建成了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2009年,我市率先在全國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2011年提前實現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
穩穩的獲得感,在脫貧攻堅的累累戰果里。
這是舉全市之力的攻堅戰,更是久久為功的持久戰。
這一戰,我市構建“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互為呼應、同向發力。累計安排財政扶貧專項資金超10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474個,貧困村集體收入平均水平由2014年的不足5萬元,增加至2019年的25萬元以上,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薄弱空白村。
這一戰,我市建立健全精準識別、精準脫貧六項體系,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2020年,9.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0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這一戰,盡銳出戰,傾盡全力。全市346個機關事業單位結對幫扶村級扶貧工作,1.4萬名幫扶干部全覆蓋定期走訪貧困戶。502家非公經濟組織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275.3萬元。
這一戰,956名駐村干部扎根基層一線,用汗水與心血鋪就百姓致富路;109個扶貧工作隊奮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用拼搏與奮斗書寫可歌可泣的扶貧戰記!
滿滿的幸福感,在每一個宣城人的心里。
老北門居民張根寶說,他的幸福感來自舊城改造。
2017年4月,北門改造項目迎來重整后的首批房源交付,76歲的張根寶和家人從低矮潮濕陰暗的老屋,搬進了寬敞明亮的100平方米高層住宅。老人說,老北門的新故事,就是新宣城的新故事。
飛彩新村居民胡青青說,她的幸福感來自市區住宅小區管理水平提升專項行動。
2020年市區對67個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改造,改造總建筑面積達到173.25萬平方米,投資21263萬元,1.8萬戶居民從中受益……她說,小區煥新顏,生活有品質。
宣州區澄江街道花園村村民們的幸福感,來自農村“三變”改革。
這個“安徽股改第一村”,“三變”改革分紅大會首次分紅總額達118.4萬元。
濃濃的安全感,在平安宣城建設的腳步里……
我市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連續10年位居全省前列,平安建設考評連續8年獲全省先進。
濃濃的安全感,在法治宣城建設的體系里……
我市成功申報第1期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探索總結出的“七大調解法”受到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被譽為安徽兩大特色調解法之一。
濃濃的安全感,在生態宣城建設的成效里……
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三戰告捷,我市空氣環境質量和優良天數比例穩居全省第2位。
濃濃的安全感,在綠色宣城建設的青山綠水里……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美好鄉村建設,再到今天的美麗鄉村,我市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動”扎實推進,彰顯“中國綠都”的品牌魅力,打造美麗中國“宣城樣本”。
濃濃的安全感,在健康宣城建設的全面提升里……
全市醫療機構數由2000年末的459個增加到2019年末的1239個,醫改典型做法兩次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在2020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市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時間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持續加大“防、控、治”力度,取得累計確診病例全省最少、人口感染率全省最低的重要戰略成果。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九萬里風鵬正舉。
2021年,是“十四五”新征程的開局之年,也是建設現代化美好宣城的起步之年。
市委四屆十二次全會提出“經濟增速在全省奮力爭先,經濟總量在全省、長三角爭先進位”的目標,讓我們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昂揚的斗志,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加快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奮力交出“兩個更大”宣城高分答卷,譜寫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宣城新篇章!(全媒體記者 李菡)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