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郎溪縣建平鎮城郊的一處農家小院,隨處可見滿院細長的手工掛面,如同瀑布一般從2米多高的架子上傾瀉下來,整整齊齊,雪白發亮,飄散著濃濃的面香。
午后,冬日的暖陽照耀著根根如絲的掛面,屋內,一名老人正在揉面,老人名叫陳亨金,今年88歲,卻依然神采奕奕,揉起面團來毫不含糊,一點兒也不遜色于年輕的小伙子,只見滿滿一缸面團,正在老人的手中逐漸變得光滑、圓潤。老人常說,舍不得這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老手藝,一定要一直做下去。
手工掛面,細如發絲,清如白玉,潔白光韌,在北方尤其盛行。陳亨金祖籍河南,祖輩的遷徙把這門手藝帶到了江南,6歲時從父親那里學會了做手工掛面。如今已做了60年,“往上數三代都是做面條的,有據可查的都有幾百年歷史,查不到的,還不知道多少年呢!”陳老笑笑說。
陳家掛面歷史由來已久,陳亨金老人的孩子們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但也從不忘父親的叮囑——將這門掛面技藝一直傳下去,趁著天氣晴朗,都來幫著父親揉面、曬面,忙的不亦樂乎。
“最近天氣不好,一直都不能做面,這兩天晴了,才開始做。”陳老的兒子陳家全邊幫著父親晾面邊說,手工掛面遵循著傳統的工藝流程,對天氣有著嚴格的要求,“只有天晴可以做,陰天、霧天都不行,做出來的面不好吃,有酸味。”
別看著一根根掛面看起來和普通的面條沒什么區別,卻經歷了稱鹽、和面、揉面、醒面、開條、盤面、拉面、晾曬等諸多復雜的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準的把握。做手工面條不僅要掌握技術,還是個體力活,整套流程下來要18個小時以上。每天上午開始和面,揉面,揉好后放在面箱里醒,直到次日的凌晨2點,要將頭一天醒好的面條“上筷子”,要迅速的把面條繞在筷子上,看似簡單,實則很難,既要繞的快又要繞的均勻不粘在一起。再將繞好的面條放在專用的面箱里再次進行發酵,三到四個小時后方能掛出去晾曬。
經過一整天陽光的照曬和微風的輕撫,面條逐漸風干,便可以下鍋,加上些許香油,臥上一個荷包蛋,就是一碗香噴噴的手工拉面。
附近的村民告訴記者,陳家掛面口感好、有韌性、耐煮沸,入口勁道清爽,好消化,一直以來就是大家喜愛的美食。因手工耗時耗力,產量極其有限,每年只能做2000斤左右,故而陳家掛面總是還沒做完便被搶購一空。
陳家掛面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在歲月里香飄萬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余克儉)
刷新